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不能好好說話,和平能有幾天 (沈雲驄) ; The West is Princip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Ukrainian Crisis By John Mearsheimer;唐獎得主 哥大 有類似看法

 李明哲大哥:

美國應該感謝烏克蘭堅強底抗俄羅斯的侵略,讓歐洲國家驚醒,開使戒除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讓過去中立的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集體壓制俄羅斯的侵略意圖。
沒有烏克蘭的英勇抵抗,會養大俄羅斯的侵略慾望,未來世界將限入另一場慘烈戰爭。
台灣更應該感謝烏克蘭的英勇抵抗,讓台灣面對中國侵略的處境被世界看到,更警醒那些以爲對中國退讓可以換來和平的台灣人。
不能好好說話,和平能有幾天
昨晚阿澤吵架時說了一件事:普丁2014就打過他,簽了停火協議之後,普丁還繼續打,所以要川哥別相信普丁。川哥回答說,不知道你們當時發生什麼事,就算普丁毀過約,反正對象不是我,是之前那些總統。
2014年發生了什麼事? 跟這場俄烏戰爭有什麼關係? 現場記者大半是知道的,但他們的讀者很可能所知不多。三年來,媒體都說是充滿野心的普丁,妄想覬覦烏克蘭領土而發動這場戰爭,要為這場危機負起全部責任。三年來,他們一路追捧阿澤、搞認知戰,一會兒說俄羅斯崩了普丁跑了,一會說阿澤如何英勇奮戰勝利在望,就是無視戰場上烏軍節節敗退的事實,更不願以相當的篇幅報導不同的論點:到底是誰挑起這場危機?
最有代表性的論述,當屬知名政治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早在戰爭剛爆發,他就在《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專論,標題直截了當:The West is Princip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Ukrainian Crisis,大白話,烏克蘭陷入危機,西方國家自己要負主要責任。
大家所熟悉的西方媒體觀點,也就是俄羅斯要負責,Mearsheimer說,是「錯誤的」說法。因為事實上,烏克蘭危機不是從三年前普丁出兵開始,也不是阿澤說的2014,而是要往前推到 2008年起算。
那年4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小布希的慫恿下,於Bucharest 高峰會的宣言中宣布,烏克蘭和喬治亞「將成為會員」,儘管當時德國的梅克爾反對,法國的薩克齊反對,小布希依然硬踩俄羅斯紅線,直接開啟烏克蘭危機。接著在美國策反之下,親俄羅斯的烏克蘭總統Yanukovych被推翻,把阿澤風光捧上台,普丁也在2014年2月反擊,拿下Crimea,Donbas也爆發內戰。
但這並沒有阻止接下來拜登上台後,繼續和阿澤聯手的加碼進逼。2021年7月,烏克蘭與美軍等32國在黑海高調共同軍演,一艘英國巡防艦在這場名為Operation Sea Breeze的軍事演習中,故意進入俄羅斯海域,差點讓俄羅斯開火。接下來幾年,拜登不斷主動拉著阿澤曬恩愛,還簽下 US-Ukraine Charter on Strategic Partnership,白紙黑字強調「拜登與澤倫斯基總統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重提2008年Bucharest 高峰會的承諾。
俄羅斯至此仍忍住怒氣,開始把大軍往俄烏邊境移動,算是提出了警告。但拜登依然我行我素,不甩普丁。幾個月後,俄羅斯外長直接要求北約承諾,烏克蘭不會成為北約成員,美國照樣一副老大姿態,國務卿布林肯還狠狠拋下一句:「There is no change. There will be no change.」一個月後,普丁出兵。
這篇文章我放在留言。不用想也知道,Mearsheimer這種說法,被西方媒體狂罵,我身邊也有朋友說,梅老先生簡直胡扯,普丁先動手打人、發起戰爭,當然不對啊,就算拜登跟阿澤刺激你,也不可以動手啊。
但注意,說西方要負責,並不等於認同普丁出兵沒錯,而是Mearsheimer認為,這場戰爭並非俄羅斯主動意圖併吞烏克蘭版圖而起,乃是回應北約一再的擴張與挑釁而被動發難。
是北約自己變了,Mearsheimer說。2008年以前,北約僅管版圖擴大,但目標是把整個歐洲「打造為一個更大的和平區域」(turning all of Europe into a giant zone of peace),不是什麼「防堵危險的俄羅斯」(containing a dangerous Russia)。「在此之前,也很少歐洲領袖視俄羅斯為軍事上的威脅。」Mearsheimer在文章中提到,包括美國自己也承認,即便俄羅斯2014年拿下Crimea 也不是什麼長期預謀,比較像是被刺激下的回應行動。
話說回來,前面講的這段北約的擴張和美國的挑釁,實在不是什麼秘密,在外交圈只能算是常識,YT上可以看到無數影片說明,但三年來卻始終被媒體冷處理。包括刊登Mearsheimer這篇文章的《經濟學人》,登歸登,照樣在新聞上追捧阿澤,直到今天,都把烏克蘭危機推給普丁的侵略野心,而不再提起北約的擴張與挑釁。就像昨晚在白宮,阿澤也只選擇性的說普丁2014年打他,卻完全不提自己做了什麼事、人家為什麼打。
當然啦,川哥一路狂臭阿澤,也未必跟這段歷史有關,他自己昨晚吵架時都說了,搞不清楚你們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有人說,他跟范斯這樣對待阿澤,只是想報仇,讓拜登歐巴馬與深層政府難看,順便從從烏克蘭狠狠剮一筆。同時警告其他國際領袖,不要這麼白目的像阿澤那樣跑去跟川哥的政敵站一起。總之,按照今天西方媒體的評論,川哥就是個傲慢胡搞貪婪的惡霸,這個惡霸正在助長普丁侵略野心,讓歐洲陷入柏林圍牆倒塌以來最大的危機。但一個多月來,似乎媒體愈罵,川普民調愈高,這要怎麼解釋?(很想看看最新民調)
倒是有人發現,昨晚記者會上有俄羅斯記者在場,幾家美國主要媒體卻被擋在門外,所以我看到川哥又被主流媒體臭了一輪。但回顧事件發展,這些媒體在國際衝突和政治光譜上,三年來難道沒有在報導上集體傾斜,甚至為其中一方搖旗吶喊? 看看這一期最新的《經濟學人》封面(見圖)吧,還說人家是黑幫。能怪川哥和阿澤沒法好好說話嗎?已經左三年,如果又三年,這世界和平有幾天?

《歐洲如何打造21 世紀 》 行人出版社 2009. It could take a decade before the continent is able to defend itself without America’s help ( economist)

 《歐洲如何打造21 世紀 》 行人出版社 2009


2025

It could take a decade before the continent is able to defend itself without America’s help

【我是怎麼成為台獨分子的?】

今天的「馮光遠(儘量)回憶錄」,我談的是,我怎麼會成為一個台獨分子的。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今天,po出這樣一篇文章,我覺得挺有意義的
「台獨」在我1979年離台赴美之時,還是個禁忌的名詞;可是抵紐約之後,我開始大量接觸一堆國民黨管不到的圖書、雜誌,很快就清楚以前被灌輸的不能盡信
尤其是1979年底的美麗島事件,隔年的林宅血案,以及1981年的陳文成命案,在資訊很暢通的紐約中國城,我開始更認真地看待台灣民主的發展
可是真正影響我台獨概念的,卻是我在Fairfield U.唸書時的host family,張先生一家。張家為台裔美人,張先生、張太太、三位千金,是我在康州唸書時接觸最多的台灣家庭,並且從與張家的交往過程當中,我第一次理解到什麼是「真正的台灣家庭」
那是一個震撼,主要還是因為張家三位小姐,她們與父母親的溝通,都用台語,至於我們講的中文,她們完全聽不懂。所以我跟她們聊天時,因為我台語不溜,所以用的都是英文
-
畢業後開始在「美洲中國時報」編輯部工作,我的見識變得更廣,同一時間,台灣的轉變也更劇烈。當然,在報社工作的好處就是,同事們的閱歷、學識,以及報社資訊來源的多樣,都對自己的成長有很大的助益
我尤其感謝我的老闆余紀忠先生,他對同仁在意識形態上的包容,對同仁在自我發揮上的尊重,都讓我如魚得水;也讓我光是在報社裡,就得以結識許多也主張台灣獨立的同事,讓我們能夠從工作上,共同為台灣的民主發展做出貢獻
這是很重要的,能夠在一個主要的媒體裡,不受威脅地為自己的政治理念發聲,為協助建立一個更健全的民主社會努力,這是很重要的
-
這篇標題為〈我如何成為台獨分子〉的文章,刊登在今天的《報呱》網站上,其連結,我貼在留言處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俄羅斯能源出口諸問題......未來,美歐能否維持對俄施壓的共識,將成為影響戰爭與國際經濟格局的關鍵因素。日經新聞/Joel來談日本。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滿三年,然而,歐美國家在俄烏戰爭之初,採取對俄經濟制裁的效果現在看起來非常有效。根據分析,俄羅斯透過擴大對中國與印度的原油出口,使其購買量增加至戰前的四倍,成為維持戰爭資金來源的關鍵因素。此外,由於歐美國內面臨通膨壓力,未能全面禁止俄羅斯能源出口,進一步削弱了制裁效果。而川普政府的政策走向,可能進一步削弱現行制裁機制。
美國康乃爾大學助理教授尼可拉斯・穆爾德(Nicholas Mulder)表示,整體而言,對俄制裁「並沒有發揮應有效果」。俄羅斯在制裁壓力下,轉向以軍工產業為核心的內需型經濟,逐步提高對制裁的適應能力。而且歷史上,經濟制裁成功迫使戰爭停止的案例極少,20世紀以來僅有三次,其中兩次的對象是小國。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美對俄羅斯實施多層面的經濟制裁,包括能源禁運與金融系統封鎖,試圖削弱俄羅斯的戰爭資金來源。俄羅斯的財政收入約三成來自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因此限制能源貿易成為制裁核心。然而,日本經濟新聞基於歐洲調查公司Kepler的船舶數據分析發現,2024年俄羅斯透過海上運輸的原油總量不減反增,比戰前多出15%。
戰前,歐洲占俄羅斯原油出口市場的五成,然而,在歐盟全面禁運俄油後,中國、印度與土耳其迅速填補市場缺口。儘管印度與土耳其被視為美歐的「友好國」,但兩國並未加入對俄制裁,而是優先考量自身經濟利益,繼續大量購買俄羅斯的廉價原油。
雖然俄羅斯因制裁需以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出售原油,但由於出口量大增,其能源收入仍能維持。根據日本能源與金屬礦物資源機構的試算,2024年俄羅斯的原油出口收入達1,210億美元,比2021年戰前水準還高出3%。
制裁效果受限,部分原因在於美歐未對俄羅斯能源出口進行全面封鎖。若完全禁止俄油流入市場,將導致全球供應短缺,引發國際油價飆升,進而衝擊自身經濟。因此,美歐選擇次佳方案,即限制俄油出口價格:規定凡是運輸價格高於每桶60美元的俄羅斯原油,將不得使用歐美保險公司的船舶保險,以此試圖在不減少供應的情況下壓低俄羅斯的收入。
然而,俄羅斯透過建立「影子船隊」(shadow fleet),繞過歐美的保險與金融系統,持續向海外輸送原油。此外,液化天然氣(LNG)未被列入制裁範圍,法國、西班牙與日本仍持續進口俄羅斯LNG,使俄能源貿易得以部分延續。
隨著歐美通膨壓力減輕,制裁力度近期有所加強。拜登政府在2024年1月卸任前,針對俄羅斯的「影子船隊」實施新制裁,歐盟也在2月19日達成共識,加強對這些船隻的打擊。然而,川普政府上台後,對停戰持較積極態度,可能會調整對俄政策。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高級研究員瑪麗亞・沙吉納(Maria Shagina)警告,若美國片面放寬對俄制裁,將對西方國家間的團結造成「毀滅性打擊」。未來,美歐能否維持對俄施壓的共識,將成為影響戰爭與國際經濟格局的關鍵因素。
資料來源:日經新聞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制裁で変わる輸出先、 制裁で変わる輸出先、欧州から中印へ 欧州から中印へ (ロシア産原油の海上輸达重、国方 国別) 億バレルー14 14 億バレル 12 스 その他 中国 10 8 C33 C33NJ N ام ド イ ン EU 6 4 AN 2 2021年222324 22 2021年 23 24 (注)ケブラーのデータを基に作成 0‎ 」‎‎ 的圖像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Shield Capital合夥人Michael A. Brown與分析師Matt Kaplan的投書,並且闡釋了美國科技公司大量投入烏俄戰爭的時代意義,及其衍伸的問題

 

劉又銘:
2022年初至今,烏俄戰爭已滿三年。當世界驚訝於川普政府揚棄歐洲各國單獨與普丁政權接洽,意圖兌現選舉承諾「一天內結束烏俄戰爭」時;我們或許不該忽略的是,支撐地緣政治這個「上層建築」的「下層建築」。也就是科技與商業,在這次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時代意義與其凸顯的問題。
今年一月底,《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出了一篇由美國科技安全創投公司Shield Capital合夥人Michael A. Brown與分析師Matt Kaplan的投書,並且闡釋了美國科技公司大量投入烏俄戰爭的時代意義,及其衍伸的問題。
根據該文兩位作者的觀察,在烏俄戰爭初期、甚至是戰爭尚未開打前,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並沒有遭遇過類似的國家級戰爭或區域衝突,所以也沒有任何過去的經驗可供借鏡。但在這次戰爭爆發前夕,俄國網軍針對基礎通訊設施的網路攻勢來的又快又急時,美國高科技公司就成為與俄國網軍短兵相接的最前線。
甚至在戰爭爆發前幾個月,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 AWS)負責政府單位數位轉型的部門領導人Liam Maxwell就已和烏克蘭駐英大使Vadym Prystaiko討論要將哪些政府資料上傳到亞馬遜的雲端。並且在戰爭前夕,就已將土地、賦稅、金融等數位資料通通轉移完成。所以在俄羅斯開始大規模網路襲擊基輔周邊資料中心的時候,這些資料都已安放在AWS的雲端上未受損害。
微軟(Microsoft)則是在俄軍武裝力量正式發起攻擊行動前,就已偵測到俄羅斯網路部隊對烏克蘭政府機構發動大規模的惡意軟體攻擊。微軟高層安全主管透過私人關係與白宮網路監控官員聯繫並告知相關狀況後,華盛頓正式通知基輔「俄羅斯的網路攻擊已經開始」,並警告相關單位,若衝突再持續升高,烏克蘭的資訊系統在俄國網軍的攻勢下將全面癱瘓。Google也緊跟在AWS和微軟之後,無償提供大量雲端空間跟網路安全服務給烏克蘭政府。
其他像是美國衛星製造商ICEYE、太空技術公司 Capella Space、Hawk Eye 360 和Maxar Technologies則免費提供烏克蘭政府戰場影像和資料。資料分析公司Palantir則負責匯整上述資料,繪製更完整的戰時地面圖像。這些無償協助烏克蘭的美國高科技公司中,最知名的就是馬斯克所持有的SpaceX。在俄羅斯發動第一波網路攻擊癱瘓烏克蘭網路後,SpaceX僅花了兩天時間,就又發射了多枚衛星,並從美國加州運送了大量終端機設備至烏克蘭本土。讓多枚低軌衛星構成的Starlink(星鏈)系統覆蓋了烏克蘭,以此重建了烏克蘭的通訊網絡。反觀美軍向烏克蘭運送的物資抵達,已經是兩週後的事情了。
說這些高科技公司沒有這麼具體的前線經驗是有根據的。一方面,網路產業興起於千禧年前後,當時正值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巔峰,這種大規模的「國戰」幾乎殊難想像;另一方面,就算當時世界上仍有衝突與戰爭,無論是美國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或是全球各地的區域衝突。但無論是政府資料或軍事技術的全面數位化仍是近十年的事情。所以在這次烏俄戰爭前,私人企業雖然自古以來都扮演戰爭中各種資源與工具的供應商(除了傭兵組織或國家化經營的東印度公司),但終究還是後勤支援的角色,而非前線攻防的角色。
然而,烏俄戰爭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上述的美國高科技公司,從戰前協助烏克蘭政府進行資料搬遷與數位攻擊預警,到戰爭開始後,負責保護或重建烏克蘭的數位基礎設施。這些公司投入烏俄戰爭、協助烏克蘭不是基於美國政府的動員或法律強制規定,而是由公司自行決定,以免費或成本價的方式提供相關技術服務。這些協助,讓烏克蘭扛下了俄羅斯的第一波攻勢。舉例來說,若沒有星鏈系統接替了烏克蘭國內全面癱瘓的網路,那烏克蘭政府就沒辦法播放總統澤倫斯基的影片,駁斥有關「總統已經逃離烏克蘭」的謠言,藉此維持烏克蘭第一時間的民心士氣。
也就是說,這些美國高科技公司雖然不是武器供應商,但他們在數位領域提供關鍵服務的能力,已經讓自己成為當代「數位戰爭」的「戰爭最前線」。甚至其他美國的民用科技公司,如前述的影像、製圖與資料處理公司,也成為提供戰場識別關鍵能力的重要支援。這種從「軍民二元」與「前線後方分割」,到「軍民不分」與「前線後方倒轉」的發展,正是烏俄戰爭所展現的,對當代戰爭、科技或商業發展來說,最重要的時代意義。
但不能忽略的是,隨著烏俄戰爭時程越拉越長,當初預期俄羅斯只會小打小鬧,或是烏克蘭可能一觸即潰,或甚至在西方世界的圍剿下,俄羅斯會快速鳴金收兵的設想,幾乎都被事實的發展重重打臉。烏克蘭成為了另一個阿富汗與越南。持續義務或無償投入的科技公司,本來預期的低成本投入或公益捐獻,逐漸成為這些公司無法立刻獲利的負擔。
據《外交事務》該文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微軟供給全烏克蘭免費的雲端儲存與網路安全服務,相關商品累計價值已超過5億美元。SpaceX 的Starlink則是8000萬美元。這些美國高科技公司第一時間投入烏俄戰爭是基於甚麼樣決策模式,我們無從得知。但當戰爭時程越拉越長,這些公司的投入越來越多,已經開始危及獲利時,除了少數公司像微軟仍持續提供免費服務外,多數公司都已逐漸取消對烏克蘭的支援,或是像SpaceX將星鏈的成本轉嫁給美國或歐洲政府。
所以,當高科技公司的技術創新、效率與成本控制,都比政府厲害,比政府更擅長將相關技術運用在現代戰爭時;觀察烏俄戰爭中活躍的美國科技公司,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問題。也就是,當這些公司與美國國家利益相契合時,自然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當這些公司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相違背的時候,國家可以做的事情少得可憐。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的各種衝突中,美國的另一個盟友是否可以獲得這些公司的奧援,目前也是未知數。因為援助與否的權力,取決於這些公司,而非美國政府。
對《外交事務》該文的兩位作者來說,若要預防各大美國高科技公司棄盟友於不顧,避免自由世界聯盟手牽手一同自縊的方法,就是未雨綢繆,在所有政府發包的契約中,都預留保護盟友數位基礎設施,或是相關協助盟友作戰的條款。而且,在與相關科技公司合作,於衝突熱點部屬相關技術前,就與這些公司簽訂不可中途倒戈或抽腿的契約。但是,若把烏俄戰爭中,美國高科技公司爭相參戰的情境拉到台海危機的狀況時,上述各種契約或條款能否奏效,狀況就會變得更複雜。
若是把同樣的情境放在台海,這件事情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過去我們都把「台海爆發衝突,美國是否保衛台灣」,單純想成了「『美國政府』是否保衛台灣」;但烏俄戰爭所揭示的新形態戰爭模式,等若告訴我們「台海爆發衝突,美國是否保衛台灣」,不只是「美國政府是否保衛台灣」,更是「美國企業是否保衛台灣」。或甚至至少是,美國企業是否願意援助台灣?
尤其,中國的各種侵台劇本中,切斷台島對外聯繫,幾乎是所有劇本中的起手勢。如此一來,所有台灣對外聯通或是島內彼此聯絡的通訊基礎設施、包含海纜、基地台或其他數位基礎設施,就一定是北京首波網路癱瘓或是直接攻擊摧毀的目標。但那些在烏俄戰爭中挺身而出,協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癱瘓或是攻擊的美國科技公司,會在台海戰爭中同樣跳出來協助台灣政府嗎?
答案幾乎是相當悲觀的。因為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長期經濟制裁,與全球貿易互賴程度遠比中國低,且中國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製造生產基地。縱使新冷戰看似方興未艾,川普又要持續對中展開貿易戰;但這些美國高科技公司或巨頭與中國政府和中國市場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心中所想的是,製造在中國、市場在中國、利基在中國,這與俄羅斯的狀況完全不同。
上述這些中國與俄羅斯的差異,都是無論台積電技術有多先進、產能占比有多高,都無法推翻的事實。若是基於美國國內法律的規定而必須協助台灣政府,雖然美國企業可能也沒有太多的選擇,不可能直接違法;但當美國國內法或政策明顯與這些美國企業認定的利基相違背時,陽奉陰違或消極配合也不是不可能,更遑論如同烏俄戰爭初期的熱情投入。
2024年10月,《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就有相關報導曾指出,縱使星鏈已被視為烏克蘭在戰場上通訊的救命繩索,但馬斯克自烏俄開戰後和普丁的聯繫就沒有斷過。甚至報導也影射,普丁曾要求若台海開戰,希望馬斯克保證星鏈不會也成為台灣的救命繩索,以此做為中國持續支持俄羅斯「無止盡友誼」的贈禮。
而且,這件事情更麻煩或複雜的地方在於,如果只是因為現代戰爭混淆了國家與企業在前線與後援的身分,讓類似馬斯克這種企業家,可以透過高科技公司強大的技術力決定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那也已經是既定的事實,所有人也都無從置喙。但當馬斯克以「天使投資人」之姿,出錢出力助選川普後,現在「天使下凡」,馬斯克成為川普重要的顧問與負責樽節的「效率部」領導者。那他甚至不需要透過公司決策來影響台海局勢,而是透過私人身分就能夠發揮對美國總統的直接影響力,對美國政府的台海決策產生影響。
過去,我們可能都還期待所謂廣義的建制派能基於法律、保守派能基於道德,帶領美國遏止台海衝突,或甚至在共軍入侵時協防台灣;而且,當這些廣義的法律人與道德人掌握政府時,會用政府的力量去扼制科技巨頭因為商業利益全然傾向中國。但現在,當科技巨頭凌駕法律人與道德人,直接掌握國家機器,甚至和川普這種商業寡頭結盟後。這已經不是個人利益凌駕國家利益,而是國家利益就等於個人利益。當川普利益或馬斯克利益就等於美國利益時,獲利與股價,就會比國家安全或自由世界的延續還要更優先。
台灣要如何面對這種「科技寡頭與商業寡頭聯手將利益置於價值之前」的困境,或許是我們在烏俄戰爭三周年的當下,應當共同思考的問題。
全文詳見留言處

2025年2月9日 星期日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建議......美國總統川普: 巴勒斯坦加薩地區房地產開發商.......沙烏地阿拉伯和澳洲等國家拒絕了唐納德·川普總統關於美國「接管」加薩的建議。

 

Israeli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has suggested that Palestinians should establish their state in Saudi Arabia rather than in their own homeland dismissing any notion of Palestinian sovereignty.

"The Saudis can create a Palestinian state in Saudi Arabia; they have a lot of land over there,” Netanyahu said on Thursday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Israeli Channel 14 disregarding the long-standing Palestinian demands for self-determination.

When asked whether a Palestinian state was necessary for normalization with Saudi Arabia, he rejected the idea outright framing it as a “security threat to Israel.”

“Especially not a Palestinian state. After Oct. 7? Do you know what that is? There was a Palestinian state, it was called Gaza. Gaza, led by Hamas, was a Palestinian state and look what we got," he claimed, ruling out the creation of a Palestinian state yet again.Netanyahu also spoke about potential normalization with Saudi Arabia predicting an imminent agreement.

"I think peace between Israel and Saudi Arabia is not only feasible, I think it's going to happen," he said.

However, the Saudi Foreign Ministry had dismissed Netanyahu's narrative reiterating that normalization with Israel was off the table unless a Palestinian state was established -- a stance Netanyahu continues to disregard.

The interview took place while Netanyahu was in Washington, DC, where he appeared alongsid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t a joint press conference.

During the event, Trump said the US would “take over” Gaza and resettle Palestinians elsewhere under an extraordinary redevelopment plan that he claimed could turn the enclave into “the Riviera of the Middle East.”

He doubled down on his proposal Thursday and said no US soldiers would be needed.

The proposal has been widely condemned by world leaders.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建議巴勒斯坦人應該在沙烏地阿拉伯而不是在自己的祖國建立國家,並否認巴勒斯坦擁有主權。

「沙烏地阿拉伯人可以在沙烏地阿拉伯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他們在那裡有很多土地,」內塔尼亞胡週四在接受以色列第 14 頻道採訪時表示,無視巴勒斯坦長期以來的自決要求。

當被問及巴勒斯坦建國是否對於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正常化至關重要時,他斷然拒絕了這個想法,並將其稱為「對以色列的安全威脅」。

“尤其是巴勒斯坦國。 10 月 7 日之後?你知道那是什麼嗎?有一個巴勒斯坦國,名叫加薩。哈馬斯領導的加薩曾經是一個巴勒斯坦國,但看看我們得到了什麼,」他聲稱,再次排除了建立巴勒斯坦國的可能性。內塔尼亞胡還談到了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正常化的可能性,並預測很快就會達成協議。

他說:“我認為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和平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一定會實現。”

然而,沙烏地阿拉伯外交部駁斥了內塔尼亞胡的說法,並重申除非建立巴勒斯坦國,否則沙烏地阿拉伯不可能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而內塔尼亞胡繼續無視這一立場。

此次採訪是在內塔尼亞胡在華盛頓特區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一起出席聯合新聞發布會時進行的。

活動期間,川普表示,美國將「接管」加薩地帶,並根據一項非凡的重建計劃將巴勒斯坦人重新安置到其他地方,他聲稱這項計劃可以把加沙地帶變成「中東的里維埃拉」。

他週四重申了自己的提議,並表示不需要美國士兵。

該提議遭到世界各國領導人的廣泛譴責。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EN YeniŞafak Şafak Yeni Netanyahu dismisses Palestinian state, suggests Saudis should take Palestinians instead 」的圖像
美國總統川普於2月4日表示,他計劃將巴勒斯坦加薩地區的居民遷往其他地方,並讓美國「擁有」加薩,負責當地重建。不過他沒有提出具體的法律依據,這個構想完全忽略當事者意願,引發國際間的爭議,尤其是巴勒斯坦以及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
川普在白宮與以色列總理內坦雅胡會晤後的聯合記者會上,公開談到這個構想。川普此前已要求埃及和約旦接納巴勒斯坦難民,這次更進一步提出讓鄰近的富裕國家提供資金,幫助加薩居民移居他國。
對於遭以色列軍隊攻擊而荒廢的加薩,美國表示可負責拆除受損建築、清理瓦礫與未爆彈,並重新規劃土地,創造大量就業與住宅供給。川普甚至不排除派遣美軍駐紮的可能性,並表示美國可能會「長期擁有」加薩,強調這才能為中東帶來穩定。
川普提出將加薩改造成「中東的蔚藍海岸」(Riviera)的構想。他將這片因以色列軍事行動而滿目瘡痍的土地,描繪成未來的度假勝地,並聲稱將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來此居住。這種想法也充分展現了川普曾為房地產開發商的特質,但他強調這並非隨意的構想,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他認為,加薩人民長期處於「地獄般的生活」,如果提供新的居住選擇,他們自然會選擇離開。他進一步表示,「所有人都喜歡這個計畫,我們已經研討數月。」
川普在第一任期時,基於美國國內宗教保守派的支持,執行了多項與以色列立場一致的政策。例如,2020年他促成了「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推動以色列與部分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並多次強調自己「值得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次他在競選連任期間不斷重申將「為中東帶來和平」,展現出他對「歷史性成就」的野心。在新政府正式運作前,他便派遣猶太裔富豪、前房地產開發商威特科夫(Witkoff)擔任中東特使,參與加薩停火談判,並將相關進展視為自己的政績。
當被問及美國是否放棄長期奉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存「兩國方案」川普避而不答,只說「無論是一國或兩國,我只是想給人們一個生存的機會」。美國國內對於拜登政府未能阻止加薩嚴重人道危機的不滿仍未消散。歷屆美國政府及周邊阿拉伯國家均未能提出具體而可行的加薩未來發展計畫,使得川普這種「超越常規」的提議有了發表的空間。
不過內坦雅胡對此仍有所保留,他形容這是一個「突破性的構想」,但同時也透露出這並非以色列方面所預期的計畫。畢竟對於內坦雅胡而言,這次訪美最擔心的是川普可能優先推動與哈瑪斯的永久停火協議,甚至要求以色列軍隊全面撤出加薩,這將嚴重威脅他的政治穩定。
以色列政府內的極右翼勢力主張,一旦部分人質獲釋,以色列便應該恢復軍事行動,否則聯合政府恐面臨瓦解危機。而川普的提案某種程度上消除了這些疑慮,因為這意味著以色列不需全面退出加薩,甚至能夠透過外部支持進一步改變當地人口結構。
事實上,早在2023年10月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後,以色列政府內部就曾討論過將加薩居民遷往他國的方案,但該計畫即使在以色列內部也被視為極端主張。極右翼政黨領袖、財政部長Smotrich在社群平台X上對川普的提議表示支持,然而,中間派的前總理Lapid則謹慎回應,表示目前尚未完全理解川普的構想,並需進一步評估其影響。
不過以色列周邊的阿拉伯國家歷來堅決反對強制驅逐或迫使巴勒斯坦人離開加薩。所以沙烏地阿拉伯外交部立刻發表聲明,重申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立場,明確拒絕任何形式的巴勒斯坦人口遷移,並暗示若沒有巴勒斯坦建國,沙烏地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正常化將無法實現。
川普的構想,國際法專家也提出批評。如果計畫付諸實行,將侵犯巴勒斯坦人的自決權及國際人權法所保障的居住自由。尤其在《日內瓦公約》附加議定書明確禁止佔領區居民的強制遷徙,若巴勒斯坦人被迫離開加薩,這將構成違反國際人道法的行為。
德國與法國也相繼發表聲明反對川普的計畫。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表示:「強制遷徙不僅無法接受,更違反國際法,將帶來新的苦難與仇恨。」法國政府則同樣表達嚴重關切,強調解決巴以衝突應建立在國際法的基礎之上,而非片面決定。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
可能是 7 個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1948年 67年 87年 チ ナ 93年 19世紀末 シオニズム運動でユダヤ人が、 アラブ人が住んでい たバレスチナに移住開始 イスラエル建国に伴う第1次中東戦争で約70万人の バレスチナ人が故郷を追われる 1 第3次中東戦争でイスラエルがヨルダン川西岸やガザ などを占領 第1次インティファーダ( インティファーダ(対イスラエル民衆蜂起 米国の後押しで、 イスラエルとパレスチナ解放機構 (PLO) LO)が「2国家共存」を目指すオスロ合意を結ぶ 94年 バレスチナ自治政府発足。 95年から西岸とガザを続治 2000年 第2次インティファーダ 05年 イスラエルがガザから撤退 07年 ハマスがガザを制圧し、パレスチナ を制圧し、パレスチナ分 米国の仲介で、 イスラエルとアラブ首長国連邦など 一部のアラブ諸国が関係を正常化(アプラハム合意) (アブラハム合意) ハマスがイスラエルに奇襲。 イスラエル軍がガザ侵攻 2 20年 23年 写真はロイター」的圖像


德國之聲新聞

沙烏地阿拉伯和澳洲等國家拒絕了唐納德·川普總統關於美國「接管」加薩的建議。

沙烏地阿拉伯外交部在周三早上發表的措辭嚴厲的聲明中表示,他們長期以來呼籲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這一立場是「堅定、堅定和不動搖的」。

聲明中寫道:“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還強調……絕對反對侵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無論是通過以色列的定居點政策、吞併巴勒斯坦土地,還是將巴勒斯坦人民從他們的土地上驅逐出去。”

澳洲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表示,澳洲政府繼續支持中東的兩國解決方案,「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能和平安全地生活」。

他說:“我不會對美國總統的言論進行連續評論。” “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同時,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毫無意外地拒絕了川普要求巴勒斯坦人離開加薩走廊的建議。

閱讀更多:

中東:川普接手加薩的言論遭到強烈反對

dw.com

中東:川普接手加薩的言論遭到強烈反對

Déguó zhī shēng xīnwén

Saudi Arabia and Australia are among those rejecting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suggestion that the US could "take over" Gaza.
In a sharply worded statement issued early Wednesday, Saudi Arabia's foreign ministry said their long call for an independent Palestinian state was a "firm, steadfast and unwavering positio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also stresses ... its absolute rejection of infringement 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e Palestinian people, whether through Israeli settlement policies, annexation of Palestinian lands or efforts to displace the Palestinian people from their land," the statement said.
Australia's Prime Minister Anthony Albanese says his government continues to support a two-state solution in the Middle East, "where both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could live in peace and security."
"I'm not going to have a running commentary on statements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he said. "I've made that very clear."
Meanwhile, the Palestinian militant group Hamas unsurprisingly rejected Trump's suggestion that Palestinians should leave the Gaza Strip.
Read more:
所有心情: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