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週三舉行了一場利益攸關的峰會,這兩個世界主要大國之間不僅存在一長串有爭議的問題,而且找到妥協的空間有限。
---
既然經濟形勢這麼好,美國人為何如此悲觀呢?信心指數低迷不振。《華爾街日報》8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69%的受訪者表示美國正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美國總統拜登的支持率徘徊在40%左右或者更低水準,他處理經濟問題的方式比之前更加不被認同。
針對經濟和情緒的這種分化,最普遍的解釋是,高企的通貨膨脹抵消了人們對就業的良好感覺。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但這仍然不是一個完全令人滿意的答案。
有兩項針對消費者信心的長期調查。其中一項是商業研究團體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制定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它包含了人們對勞動力市場的態度,卻沒有考慮通貨膨脹。該指數保持在遠高於2008年和2001年衰退期低點的水準。這項指標就未顯示出經濟和信心的分化現象。
相比之下,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則處於類似衰退期的水準。該指數似乎對通貨膨脹更加敏感,部分原因是它詢問了受訪者財務狀況是否惡化,最近,感覺財務狀況惡化的人有40%將其歸咎於通貨膨脹。
但是,通貨膨脹是否就是全部原因呢?畢竟,以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的通膨率自去年6月達到9.1%的峰值以來,已經降至3.7%。一些指標顯示基本通膨率在3%左右,美國聯準會認為通膨率將逐步降至2%,暫時免除了加息的必要性。然而,自通膨率開始下降以來,信心僅小幅回升。
當我把1978年以來的密西根大學指數與「痛苦指數」(通膨率和失業率的簡單加總)結合起來看時,這個謎團加深了。從歷史相關性來看,基於經濟的痛苦程度,今年的消費者信心比你預期的水準更加低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