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The PartnershipThe Secret History of America’s Role in the Ukraine War







位於德國威斯巴登的一個美國基地向烏克蘭人提供了其境內俄羅斯軍隊的坐標。
美國與烏克蘭的密切合作旨在抵消俄羅斯在人力和武器裝備方面的巨大優勢。為了指導烏克蘭人部署日益精良的武器庫,美國人建立了一個名為「龍特遣隊」的行動。
合作的祕密中心位於德國威斯巴登的美國陸軍駐地。每天早上,美國和烏克蘭軍官都會確定優先目標——俄羅斯部隊、裝備或基礎設施。美國和聯軍情報人員通過搜索衛星圖像、無線電發射和截獲的通信信息來尋找俄羅斯的陣地。然後,「龍特遣隊」將坐標提供給烏克蘭人,以便他們射擊。
軍方官員擔心,將這些目標稱為「目標」可能會造成不適當的挑釁。於是,他們將其稱為「興趣點」。
美國情報和火炮幫助烏克蘭迅速扭轉了俄羅斯入侵的勢頭。
2022年春,拜登政府同意向烏克蘭輸送高機動性火炮系統(即海馬斯),該系統使用衛星制導火箭進行打擊,射程可達80公里。
在戰爭的第一年,烏克蘭人極其依賴美國人提供的情報,「龍特遣隊」幾乎審查並監督了每一次海馬斯攻擊。
這些攻擊導致俄羅斯人的傷亡飆升,烏克蘭在2022年的反攻也取得了顯著成功:到12月,面對他們的俄羅斯敵人,烏克蘭人出人意料地建立了「以弱勝強」的優勢。

拜登政府不斷移動紅線。
從一開始,政府官員就試圖劃定紅線:美國不是在與俄羅斯作戰,而是在幫助烏克蘭。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擔心,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措施可能會激怒普丁,導致其攻擊北約目標或兌現核威脅。儘管美國政府為幫助烏克蘭應對不斷變化的威脅而不斷提高風險容忍度,許多最具潛在挑釁性的措施還是祕密進行的。
· 美國軍隊駐紮烏克蘭的禁令得到放寬,威斯巴登方面獲准派遣大約12名軍事顧問前往基輔。為了避免引起公眾的注意,五角大廈最初稱他們為「領域專家」。後來,這支團隊擴大到大約三十人,軍事顧問們最終被允許前往離戰鬥更近的烏克蘭指揮部。
· 2022年,美國海軍得到授權,可以分享情報供烏克蘭無人機打擊俄羅斯吞併的克里米亞領海之外的軍艦。美國中央情報局獲准支持烏克蘭在克里米亞水域內的行動;那年秋天,該間諜機構暗中幫助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港的俄羅斯軍艦。
· 2024年1月,美國和烏克蘭軍官在威斯巴登聯合策划了一場行動——使用聯軍提供的遠程導彈和烏克蘭無人機——攻擊克里米亞各地約100個俄羅斯軍事目標。這次行動被命名為「月雹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迫使俄羅斯人將克里米亞的裝備、設施和部隊撤回俄羅斯本土。
最終,美國軍方和中情局獲准協助對俄羅斯境內進行打擊。


最嚴格的紅線是俄羅斯邊界。但在2024年春季,為了保護北部城市哈爾科夫免受俄羅斯進攻,政府授權設立一個「作戰區」——一個位於俄羅斯領土內的區域,威斯巴登的美國官員可以向烏克蘭提供精確坐標。這個區域最初的範圍覆蓋了烏克蘭北部邊界的廣闊地帶。隨著朝鮮派遣部隊協助打擊進入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的烏克蘭人,該區域進一步擴大。後來,美國軍方獲准支持對俄羅斯南部的一個地區進行導彈襲擊,俄羅斯人在那裡部署了進攻烏克蘭東部的部隊和裝備。
長期以來的政策禁止中情局提供關於俄羅斯境內目標的情報。但該機構可以申請「變通」,為特定目標的打擊提供支持。情報顯示,在距離烏克蘭邊界約470公里的托羅佩茨有一個巨大的軍火庫。2024年9月18日,一個無人機群撞進了這個軍火庫。爆炸的威力如同一次小型地震,炸出了一個足球場寬的深坑。後來,中情局獲准支持烏克蘭無人機在俄羅斯南部進行打擊,試圖減緩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的進攻。

烏克蘭的政治分歧導致了2023年反攻的失敗。
2023年反擊戰的目的是在第一年的勝利基礎上再接再厲。但合作各方在威斯巴登舉行兵棋推演並就戰略達成一致後,該計劃卻因烏克蘭政治局勢而受到阻礙。
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瓦列裡·扎盧日尼將軍支持這一計劃,其核心是向南部城市梅利托波爾發起進攻,切斷俄羅斯的補給線。但與他對立的下屬亞歷山大·西爾斯基上將有自己的計劃——在被佔領的東部城市巴赫穆特重創俄羅斯軍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支持了西爾斯基的計劃,將彈藥和部隊分別投入到兩個主要戰線,而非集中於一處。烏克蘭最終未能收復巴赫穆特,幾個月後,反攻以失敗告終。俄羅斯此時佔據了上風。

Adam Entous是一名駐華盛頓調查記者,主要關注國家安全和情報事務。點擊查看更多關於他的信息。

翻譯:Ziyu Qing

Top Stories

Interim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 US would adopt a “denial defense” strategy to protect Taiwan in case of a Chinese invasion. 重點整理:


華盛頓郵報
五角大廈專注於遏制中國,這讓台灣感到安心,也令其感到驚訝
華盛頓郵報
前官員和分析人士週一表示,台灣放心了,因為川普政府已將阻止中國佔領台灣作為軍事重點。此前數月,台灣一直擔心川普會放棄美國的支持。

五角大廈專注於遏制中國,這讓台灣感到安心,也令其感到驚訝


五角大廈的內部備忘錄受到台灣一些前官員和分析人士的歡迎,他們眼看川普暫停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感到憂心。



Washington Pos

Taiwan is reassured that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made deterring a Chinese seizure of the island a military priority, former officials and analysts said Monday, after months of mounting concern that the president would abandon U.S. support.


紐約時報中文版有翻譯文,愚人節卻找不到.....



 03312025  早上 NHK 報導此 五角大廈之秘密計畫,

Interim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

https://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25/03/31/2003834357

US would adopt a “denial defense” strategy to protect Taiwan in case of a Chinese invasion.


一旦中國入侵,美國將採取「拒絕防禦」戰略來保護台灣。


該戰略包括透過轟炸機、無人艦艇、潛艦和特種部隊增加美國的軍事存在,並加強印度-太平洋地區美國軍事基地的防禦。


文章稱,美國前總統拜登政府和川普第一任期政府「都將中國視為美國的最大威脅,並部署力量以應對和遏制太平洋地區的衝突」。


備忘錄還表示,中國可能入侵台灣的問題必須優先於其他危險,這要求美國重新評估軍事部署,並更加關注印度-太平洋地區。


備忘錄稱,美國將向歐洲、中東和東亞的盟友施壓,要求承擔主要責任,並遏制俄羅斯、北韓和伊朗。


赫格塞斯在備忘錄中表示:“中國是美國國防部唯一的應對威脅,阻止中國佔領台灣,同時保衛美國本土是國防部唯一的應對策略。”


備忘錄還呼籲“向台灣施壓”,要求其大幅增加國防開支。

That strategy involves increasing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through bombers, uncrewed ships, submarines and specialty uni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defense of US military bases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it said.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rmer US president Joe Biden and that of Trump’s first term “characterized China a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the US, and postured the force to prepare for and deter conflict in the Pacific region,” the article said.

The memo also said that a potential Chinese invasion of Taiwan must be prioritized over other dangers, requiring US military deployments to be reassessed with a greater focus o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The US would pressure allies in Europe, the Middle East and East Asia to take on the bulk of the role in deterring Russia, North Korea and Iran, the memo said.

“China is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s sole pacing threat, and denial of a Chinese fait accompli seizure of Taiwan — while simultaneously defending the US homeland is the department’s sole pacing scenario,” Hegseth said in the memo.

The memo also called for “pressuring” Taiwan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its defense spending.

---

重點:

許美華整理

1、
五角大廈根據川普的戰略思維,正在大幅度改變軍事策略,重點就是兩點:
📌準備一場跟中國可能的(軍事)衝突。
📌在軍事上強化防衛美國本土。
川普跟拜登政府最大的不同,就是拜登把對抗俄羅斯侵略視為主要戰略;川普則是把俄羅斯這個空格,直接換成中國。
而川普上任以來一直在嚷嚷的格陵蘭、巴拿馬運河、甚至加拿大,則是直接反映上述川普戰略思維的第二點,因為川普認為,那些地方是美國的防禦漏洞。(我沒有認為川普嗆加拿大那些話是對的,不要來戰XD
2、
由於美國的人員及資源有限,所以,美國將要求歐洲、中亞以及東亞的盟國,自己增加軍事支出,去對付身邊的惡霸鄰居,也就是俄羅斯、伊朗和北韓這幾個惡棍國家。
回頭來看川普處理烏克蘭的方式,意思其實很簡單,白話文就是:
「歐洲、北約,你們必須自己對付俄羅斯,因為我們要把重心放在對付中國」
3、
因為台灣太重要,絕對不能讓台灣落入中國之手。
基於人員及資源有限,美國寧願冒著歐洲及其他地區出事的風險,也要達成保護台灣這個最重要任務目標。
美國這個盟友,基於國家戰略核心利益,把台灣視為絕對不能放棄的關鍵戰友,川普政府未來可能在很多地方撤軍(尤其是中東),哪天駐軍台灣,我都不會太意外。
川普可能做了無數的蠢事壞事,但是,他在定錨主要敵人是中國這件最重要的大事上,絕對是做對了,川普政府葛萊芬多加10分
還有這個重點:機密文件強調支持遏阻中國犯台的同時,內容也提及「施壓」台灣「大幅提升」國防預算。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翁達瑞 :美加關稅戰的輸贏 Donald Trump has prompted such disbelief and revulsion that Europe has been unexpectedly jolted into collective defiance

 

Donald Trump has prompted such disbelief and revulsion that Europe has been unexpectedly jolted into collective defiance https://econ.st/3FqPeQX
Illustration: Peter Schrank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Renewed fortitude Donald Trump has pushed Europe back into "whatever it takes" mode r 」的插圖
最愛 2小時 
Donald Trump has prompted such disbelief and revulsion that Europe has been unexpectedly jolted into collective defiance https://econ.st/3FqPeQX
Illustration: Peter Schrank
美加關稅戰的輸贏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川普二度上台後,以邊境管制寬鬆為由,對加拿大出口美國的產品課徵25%的關稅。加拿大沒在客氣,也對美國產品課徵同比率的報復性關稅。長期盟邦的美加兩國竟然開打關稅戰。
進入學界後,我先在美國求學與任教十五年,接著搬到加拿大任教十二年,最後又搬回美國任教快七年。除了美、加兩邊住,我教學的領域有關國際經貿。針對美加關稅戰的輸贏,以下是我的分析:
多數人認為美、加的關稅戰是「大欺小」的對抗,美國勝券在握,加拿大遲早會敗退。以國家大小論輸贏,確實符合一般的認知。
美加的國民所得相近,但美國的人口幾乎是加拿大的十倍。若兩國無任何貿易往來,完全自給自足,美國的產業規模會是加拿大的十倍。因為經濟規模較大,美國的產業競爭力也會優於加拿大。
基於產業規模的差距,開放美加的雙邊貿易後,美國廠商只要用10%的產能就可淹沒加拿大市場;加拿大廠商頃盡產能也不過佔有美國10%的市場。
除非加拿大設置關稅障礙,否則沒理由開放與美國的貿易往來。為了吸引加拿大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美國只能忍讓加拿大設置某些貿易障礙。這就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基本架構。
在最早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加拿大對美國產品課徵的關稅,高於美國對加拿大產品課徵的關稅。若雙方開打關稅戰,美國的籌碼多於加拿大,最後吃虧的是加拿大,而不是美國。這是以國家大小論輸贏的結果。
雖然加拿大的關稅籌碼少於美國,雙方都會因貿易關係破裂受損,而且受損的程度不同。從現有貿易架構獲利較多的那方也會承擔較多損失。
根據2024年的統計數字,加拿大對美國享有63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代表加拿大從現有的貿易架構獲利較多。問題是,雙方出口與進口的貨品有極大的差異。
美國對加拿大出口以製造商品為主;加拿大對美國的出口有大量的天然資源,包括原油、礦產、與木材。例如加拿大開採的鎳,幾乎半數輸往美國。若把原油從貿易統計剔除,美國反而享有300億美元的出超。
此外,加拿大出口美國的商品當中,汽車佔大宗,因為美國三大車廠都在加拿大設有裝配廠,豐田與本田也都在加拿大設廠,再將產品銷往美國。
在2024年,美國從加拿大進口的汽車產品總值接近200億美元。若把這些「回銷」與「轉口」性質的數字剔除,美國對加拿大享有500億美元的出超,變成美國獲利多於加拿大。
美國對加拿大的天然資源進口還包括電力。光是安大略省就供應了150萬戶美國家庭的電力。加拿大東岸的魁北克省與西岸的英屬哥倫比亞省也都有對美國供電。
美加兩國的經貿關係並不對稱:美國進口加拿大的天然資源;加拿大則仰賴美國的製造商品。這樣的經貿關係其實就是傳統的經濟殖民。如果沒有關稅保護,加拿大會更像美國的經濟殖民地。
我在加拿大居住十二年,現在的住處離加拿大邊境不到三十英哩。美加邊界有一個特殊景象:大批的加拿大人到美國採購鮮奶。
在溫哥華的超商,一公升的鮮奶售價接近三元的加幣;在西雅圖的超市,一加侖的鮮奶售價約四塊半美元。一加侖約3.8公升;美元與加元的匯率約1:1.44。
換言之,鮮奶價格在加拿大幾乎是美國的兩倍,而且過去的價差更多。原因何在呢?
美國與加拿大都有鮮奶產能過剩的問題,酪農長期處於虧損,最後只能仰賴各自的政府出手相救。有趣的是,兩國政府的救濟政策完全不同。
加拿大政府採取配額制度,限制酪農的鮮奶產量,避免價格崩跌。美國政府則放任鮮奶增產,再給予酪農價格補貼。因為兩國的政策差異,加拿大市場的鮮奶量少價格高,美國的鮮奶市場量多價格低。
為了防止美國的傾銷,加拿大政府對美國的乳製品設定進口配額,超過配額則課徵巨額關稅。例如起司的關稅接近250%,奶油則高達300%。
對加拿大政府單邊課徵的關稅,美國政府只能長期容忍,畢竟以大欺小不光彩。川普在第一任時強迫加拿大撤除乳製品的貿易障礙,包括配額與關稅。
因為貿易障礙的撤除,美國銷往加拿大的乳製品金額暴增。在2024年,美國出口加拿大的乳製品總值接近十二億美元,但只從加拿大進口三億多美元的乳製品。
二月份時,美國對加拿大進口的產品全面課徵25%的關稅,加拿大也推出相同比率的報復性關稅。以乳製品貿易為例,美國對加拿大享有鉅額出超,因此也是關稅戰的輸家(十二億的關稅遠高於三億的關稅)。
長期以來,加拿大對美國言聽計從。經濟上,加拿大任由美國掠奪資源。外交上,加拿大對美國馬首是瞻。軍事上,加拿大則是美國的小弟。加拿大甚至幫美國哥逮捕華為公主,獨自承受中國的報復。
川普二度上任後,不僅在言語上羞辱加拿大,還在經濟上霸凌加拿大。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川普對加拿大產品全面課徵25%的關稅。對川普政府的關稅戰,加拿大政府採取正面迎戰,毫不客氣。
除了對美國商品課徵25%的報復性關稅,加拿大的公營酒商全面下架美國酒品。安大略省長宣佈對輸送美國的電力加價25%。若美國再升高關稅戰,安大略省將停止對美國家庭全面斷電。
加拿大不是沒有回擊的能力,而且回擊的力道可以大到美國承受不了。美加的雙邊貿易,美國的獲利多於加拿大。若要打起關稅戰,美國的損害也會大於加拿大。至於加拿大因關稅戰減少輸美的天然資源,可留給後代子孫享用。
加拿大人生氣了!面對加拿大的全面反擊,美國隨即宣佈停徵加拿大汽車產品的額外關稅。美國也說服安大略省暫停加價輸美電力25%。雙方同意繼續磋商其他的關稅爭議。
任何國際經貿關係的破裂,輸贏未必取決於雙方的產業規模大或小。更重要的是雙方從現有經貿架構的獲利多或少。關稅戰的輸家更可能是獲利較多的那方,未必是產業規模較小的那方。
美加關稅戰還是現在進行式,勝負未卜。若雙方未能找出雙贏結局,加拿大會受傷慘重,美國也佔不到便宜。問題是,這樣的兩敗俱傷所為何來?
基於我在兩國長期居住的觀察,加上我的國際商務專業,我研判這場貿易戰會低調結束,除非川普政府沒有大人看家。
後註:附圖是美加邊界的一處和平公園,位於溫哥華與西雅圖之間。這是沒有邊防的公園,遊客可自由跨越邊界,只要循原路離開即可。象徵兩國友好的和平公園因關稅戰不再有和平象徵。
可能是紀念碑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