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Why Biden Is Right to End Ambiguity on Taiwan

 割蘿蔔外電譯站 Global News For Taiwan

Weining Huang 11分鐘 
【大西洋月刊:為什麼拜登選擇這個時機澄清對台政策】
NY Post 的標題,挖苦地寫道「針對拜登脫口的台灣防衛說,白宮9個月來第3度澄清」。文中描繪衰老的總統脫稿演出,幕僚急著消毒。
但其實若細讀拜登政府對台灣的評論,你會看見清晰、深思熟慮、一致的軌跡。
在2021年8月,ABC的George Stephanopoulos 針對阿富汗撤軍一事,質問拜登是否會讓中國壯膽、進犯台灣。,拜登回答:
「台灣、南韓、與NATO 是完全另一回事。美國與這些實體,是有盟約的,他們有中心政府,試圖抵禦壞蛋,這不是內戰的狀況。我們做出......信守承諾。就像NATO 的條約5,如果有人侵略NATO 盟友,美國必定做出反應。同理,對日本、南韓、台灣也是一樣的。這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10月,拜登再度加強重申立場,這次是在CNN Anderson Cooper 主持的民意論壇上。一位觀眾問道,「中國試射超音速導彈。你會做什麼來保持與他們的軍事競爭?你是否會誓言保衛台灣?」
拜登答道:「兩個,會。中國與俄羅斯甚至全世界都知道,我們是有史以來世界最強的軍事力量。不用擔心他們會超越我們。你需要擔心的是,他們是否會做出讓他們自己處在...... 犯了錯誤的處境。此外,比起世界上任何領導人,我與習近平相處最久。你可能會聽過有些人說拜登想要挑起新的美中冷戰。我不想要造成美中冷戰。我只想讓中國明白,我們不會讓步。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觀點。」
Anderson Cooper 打斷以澄清:「你是說美國會願意承諾保衛台灣,如果......」
拜登:「會。」
Anderson Cooper :「......中國進犯?」
拜登:「會。我們信守承諾。」
時間來到2022年5月,拜登重複這個誓約。週一在日本的記者會上,CBS 記者Nancy Cordes問道:「你不想介入烏克蘭衝突,原因眾人皆知。但是你是否會為了台灣而戰,如果局勢演變至此?」拜登答:「會。」
「你會?」Cordes再度確認。
「這是我們的承諾。」拜登答。
不只是質疑拜登政權的NY Post,甚至其他媒體也認為這是不經意的言論造成的混亂。但是如果有這樣的混亂,原因並非是拜登的錯。
美國對台政策常被稱為是「策略性的模稜兩可」,一般理解為「美國會防衛台灣,但是不能明說」。但是美國這樣的模稜兩可的對面是,中國也維持模糊立場。中國的策略性模糊是,同時1. 宣稱北京具有對台的主權,但是2. 不會採取具體作為宣示主權。
回應這樣的模糊性,台灣不會公然挑戰中國的主權說、美國也不會針對台灣安全作出正式承諾。
然而習近平政權下的中國,漸進式地違逆了第二部分的模糊性。中國不斷地侵擾台灣的國防領空。中國做出了海上圍堵台灣的準備。它不斷地對台灣進行網路攻擊。多次中國領導人咆嘯著武力侵台。台灣官員指出,這是40年來最危險的時刻。
所以並非拜登在主導這波外交進退。拜登並未採取主動。在中國拋棄了先前的策略性模糊之下,拜登必須揚棄美國的策略性的模稜兩可。當中國進犯威脅變得明目張膽,美國的防衛承諾也隨之變得清晰。
此外,拜登還被兩種力量拉扯。川普任內其實也遠離了策略性的模稜兩可。他曾經打算放棄台灣。Washington Post 記者Josh Rogin 曾在書中寫道,川普曾私下談論到:「台灣距離中國不到2呎。我們在8千哩外。如果他們進犯,我們根本沒什麼能做的。」拜登必須擔心川普曾經在與習近平的私下對談中,談到這樣的看法。真若如此,美國的承諾必須由川普的繼任者清楚傳達。
在另一方面,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也再度引起對美國意向的討論。在俄羅斯侵略前,烏克蘭並非美國的正式盟友。因此,美國僅提供武器與物資,供烏克蘭自我防衛,而未直接介入。這個對非盟友的烏克蘭的刻意的舉措,必然引起中國領導當局的質疑,因為台灣也並非美國的正式盟友,是否也將有類似的策略。拜登可能對此感到,必須消除任何疑慮。
「策略性的模稜兩可」是卡特總統任內開始的,當時是為了保護台灣卻也尊重中國。長久以來,一切行得通。但是不代表永遠可行。拜登總統有理由相信,這個40年的老策略,面對越來越堅決主張的中國,已經失效。新時代需要新手段來維持舊有的和平。
諸多對拜登又老又不果斷的形象描繪,仍需看見這是提出新手段的最好時機。對中國而言,COVID引起的封城造成民心不安,經濟成長趨近零點甚至可能衰退,莫斯科的極權好夥伴快要輸掉戰爭,這可能是習掌權近十年以來中國最弱的時刻。拜登在中國格外脆弱的此時,設下新的規則。當之後中國站穩腳步時,美國更明確的策略將既成定局。
拜登的幕僚所說的,某個層面上也沒錯,他的確沒有改變什麼。如拜登所說,承諾是在他之前既有的。只是現在更清晰可見。他在東京的發言並非失言。這是在適當時機,必須明確重申、被清楚聽見的訊息。
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